第1454章 竞技场
第1454章竞技场
“说起来”商洛忽然想起一件事,“这个项目,是不是也可以让亚历山大方面也参与进来?”
毕竟,亚历山大方面的合作早就已经开始了。不过那里的合作是商洛去之前就已经开始的,和商洛的关系不大。
【我记得那里的合作,主要是和赛伯勒尼亚有关。虽然实际施工的时候还是罗马人自己施工的,不过灯塔系统的奖励还是和震旦的协助离不开关系。】
“话说,朝廷当时是怎么愿意帮忙的?”
“这个我正好知道。”维多利亚回道,“当时似乎是为了还人情。修明堂的时候,罗马人是出过力的。”
罗马人对东方的称呼是imperiumsinica。对应的,罗马人对自己的称呼则是imperiumromanum。imperium代表帝国,sinica则是震旦。
在罗马灭亡的过程中,虽然不好说是“震旦出了力”,但在商洛来之前,实际上大家就已经在琢磨着怎么对罗马进行临终关怀了——当然,当时还没决定让罗马真的去死就是,只是升官发财,备着一副。朝廷实际上也并未对罗马的事情投入太多的精力,只是派遣了技术力量前去参与赛伯勒尼亚的设计。
这姑且,算是帮罗马修坟头。
这件事往回推,就是修建明堂的时候了。如维多利亚所说,罗马人当年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当年紫金山的山顶上修建大皇宫的明堂的时候,使用了石制的建筑主体。这么做是为了防火。
毕竟: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明堂是天子接受诸侯朝觐的地方,自古以来的明堂都修建得极其高大。而明堂要协和天地,因此要求下方上圆——不过虽然规矩在那里,但历代多半都不把明堂当作宫殿内的主殿,多半是当作祭天的场合来使用。
大明修建明堂的时候,是在永庆中兴时。那时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还是前现代,可以参照的例子就只有武则天的明堂“万象神宫”。但万象神宫的下场,就是在火灾中被烧毁。
现在想想,万象神宫不烧了才是奇怪,迟早要被烧掉的。毕竟万象神宫快有100米高了,即使是搁到现在也算是高层建筑,一旦烧起来根本就没有办法灭火。
而大明的明堂是修建在紫金山顶上的。这不只是普通的高而已,还在周边区域的制高点,一定会遭雷劈。如果还是和万象神宫一样用木头来修,那这耗资亿万的工程奇观能存在多久就只能看老天爷有多赏脸。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在整个京城都能看到。如果它真的“火”起来,那朝廷就要在天下人面前丢大人了。
所以当时朝廷果断选择从罗马那边招标了一个设计方案——以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基底来修建。
朝廷早就注意到圣索菲亚大教堂了。因为非常巧合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但同样处于城市的最高点,而且也是下方上圆,甚至它还真的是罗马人接受诸侯朝觐的地方,也是罗马人祭祖的地方:历代罗马皇帝有不少就埋在里头了。
所以朝廷是把圣索菲亚大教堂当作罗马的明堂来看待的。双方在这里出奇地一致——作为国家的门面,这座奇观一定要下方上圆,一定要又高又大。
朝廷其实也不是不能自己设计。毕竟当时虽然现代科学方兴未艾,大明还是能自己解决石质穹顶的设计问题的,大明自己也确实设计过不少。
但大明之前设计的石质穹除了皇陵之外,也就是金匮石室,也就是皇家的档案库。《永乐大典》的原本就装在里面。那是历代都会修建的石头大楼,不但外面用不会着火的石头修建,用来盛放文献的容器也是金属的匣子,从里到外都烧不着。
大明虽然可以修建这两种建筑——尤其是皇陵,皇陵的穹顶还要承重,对穹顶的力学性能的要求相当高。当时大明修过一批规格很高的皇陵,有的在规模上甚至比始皇帝的坟头还要高大。
然而无论是档案库还是皇陵,这俩都不是给活人住的地方。
“等下。”商洛问道,“维多利亚大教堂也不是给活人住的地方吧?”
“嗯其实里面有不少人住的。许多人都在里面起居。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罗马皇帝也不住在里面啊。圣索菲亚大教堂在罗马,主要是当作国家的会客厅来使用,平日里也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等等.原来是开放的吗?”
“毕竟是教堂啊。”维多利亚答道,“正教会有些古典主义的朴素作风。只要是教堂,就必须开放让人随便进,也可以让所有人进去礼拜。所以就算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平日里也是开放的——当然了,门禁不在教堂里,在外面。君士坦丁堡的内城是不让一般人进的,所以能进内城的人本身就是被筛选好了的,基本都是罗马公民。真正的游客,那就是你们了,你们的人去罗马的时候,就是君士坦丁堡城墙内的唯一游客。说白了,那是天坛啊,你们的天坛也是开放的吧。”
“这倒是这么一想就没问题了。”行政中枢不对外开放也是合理的。毕竟那里真的有很多重要事务在处理,很难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接纳大量游客,“不过话说回来,当时有不少我们的人看过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吧?”
“我猜是的,要不然你们也不会看中这里作为明堂的参考对象了。”
“最后,你们是怎么帮忙的?”
“主要装修和光学设计问题。因为和教堂一样,明堂的外壳不能太过于厚重——适当的厚重可以显得庄重,但必须举重若轻,进入其中要有‘飞升’的感觉,还要有神圣感。你们这里修石头建筑的设计师,以前修得最多的是坟头,那里面的东西不是给活人看的。所以,当时就找了些罗马人,尽量把明堂的内部修得亮堂一些。以及我们的人来的时候,还掉了不少大理石作为礼物。那可不是一般的大理石,是来自埃及的纹大理石。”
【纹石也就是一种石.嗯,所以运送纹大理石的船队也可以叫石纲。】
“额这船最后安全到了吧?没有被海贼打劫吧?”
“这倒是没有。毕竟这是建材用的大理石——这些大理石不是用来做结构件的,而是用来做瓷砖。当时罗马有一种有趣的设计:大理石有天然的纹,我们会把大理石从中间剖开,剖出一个漂亮的横截面,然后连续的截面对称排列,就能营造出一些奇妙的对称纹。你现在明堂的话,应该能看见不少装修队来过的痕迹,许多位置比较低的地方用的就是这样的大理石。和罗马皇宫是一样的配置。”
【我记得那有些还是老料子?】
“额”维多利亚有些难以启齿。
“什么叫老料子?”商洛问。【老料子的意思就是——和你们用来盖大殿的木头越用越少一样。在罗马人能够采集到的纹大理石的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了。毕竟之前用得太多,之后但凡容易采掘的地方基本都被采掘了一遍。所以,最后的解决方式方案是:拆庙。】
“是”维多利亚点了点头,“其实这不是专门拆的。当时只要修宫殿,就得拆些旧庙——罗马人的、希腊人的,还有古埃及的,只要有纹大理石就难免一拆。我们拆了不少庙才凑足了料子送过来,都是上好的石纲。”
“好家伙”商洛捂着额头,“你们当时了血本了是吧。”
“因为当年罗马还没有灭亡的意思,正是春秋鼎盛的时候。两国的国交经常互有往来,偶尔还有些小摩擦。所以为了结好震旦,增进一下互相的认知和理解,才有了那个装修队。”
【现代,倒是震旦派了装修队过去了。目的嘛说是为了友好倒也没差,但主要是去做临终关怀的。你看,到了修坟头的时候,这就进入到了儒者的业务范围了不是?‘儒’就是给人办葬礼的吧。】
“也不能说全都是办葬礼的,还有祭礼的。”但话说回来,送人上天确实是儒者的业务范围。虽然后世人不怎么说,但儒和葬礼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是个“梗”,拿儒开涮的时候基本都和葬礼有关。
《庄子·外物》就记载说有两个儒者借着办葬礼的掩护去盗墓,他们一遍念诗一遍找位置,进了目的和回家一样熟悉。刚一开棺就能立刻辨析出“未解裙襦,口中有珠”,然后一边念着“青青之麦,生于陵坡。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把死者骂了一顿,一边熟练地把珠子给撬了。撬的时候没伤到珠子分毫,业务精湛得不得了,堪称业务能力过硬。
这虽然只是学术歧视的梗,不过儒确实是与葬礼有强相关性。
现在来帮罗马人办葬礼,修坟头,倒也是业务对口了。
“所以啊。”商洛摇了摇头,“确实是一报还一报.你们擅长修明堂,所以你们帮忙装修了明堂之后,这边就帮忙修了坟头。姑且,也算对上了。话说,是什么时候开始修的?”
“其实有几十年了吧。”维多利亚回想了一下,“确实有不少念头了。在我出生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不过,我记得你父亲也在那里?”
“是,他在那。”
“那你要不要把他调到你的手下?”
“还是等工作结束再说吧。他要找我的话,他会直接来找我的,不急着一会儿。”
“哦”维多利亚没有多问。毕竟,亲子关系有些别扭的人不止商洛一个,她也差不多。商洛不急着去见,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她也就不多问了。
“那么,扩建内米湖祭祀场为夜勤局总部的任务,姑且还是让叙拉古方面去完成了。可以吧?”
商洛点了点头:“那就这么办。最好现在就开工,我们得抓紧时间。”
“这么快?你要他们立刻拿出方案?那未免太快了吧。”
“修个竞技场应该不慢吧?罗马不是有个大竞技场吗?参照那个就好了。”
“有倒是有。不过.诶.”维多利亚摁着额头,“要不我们拆庙吧。把大竞技场直接拆过去好了。”
“这也拆啊?!”商洛整个人都愣住了。
“拆,都可以拆。怎么不能拆了?其实罗马那个大竞技场啊,早就被当作采石场用了好多年了。因为罗马早就不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了,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一并拆掉,拿到内米湖盖个新的吧。你看,这连设计都可以省了不是?”
商洛刚才听维多利亚说“拆庙”还觉得有些震惊。现在直接在他面前要拆,这已经不是震惊,而是震撼了。
“我说维多利亚,那可是古迹啊。”
“诶呀,你们才把那当古迹。反正我祖宗修的,就是留给后人用的吧。那后人怎么用,都有完全的自由。再说,拆了是用来用在更重要的用途上,又不是拆去铺地板——这叫易地重建,是一种文物保护,怎么能叫拆呢?我们给明堂搞装修的时候,那才是真的拆庙呢。”
“好吧。”商洛捂住了额头,“这样也好.也好”
至少这个方案特别方便,而且威力十足:举行仪式,当然还是年头更久的好。
“要不这样如何。”商洛想了想,“你们要不再拆点别的东西过去?”
“比如?”
“比如,万神殿?”
“可以啊。”维多利亚点了点头,“拆,都可以拆。都算是易地重建。你哪怕把整个罗马城平移过去都可以,反正内米湖也是罗马城的范围之内,不会破坏什么魔法的。”
维多利亚说着便拿起了电话:“那我们,开工?”
商洛比了个拇指,维多利亚就开始给阿加莎女士发送文字形式的指令。
“好了,就这些。阿加莎女士那边还在打电话。等她回来,会把叙拉古那边的意见一起带回来的。”
(本章完)
“说起来”商洛忽然想起一件事,“这个项目,是不是也可以让亚历山大方面也参与进来?”
毕竟,亚历山大方面的合作早就已经开始了。不过那里的合作是商洛去之前就已经开始的,和商洛的关系不大。
【我记得那里的合作,主要是和赛伯勒尼亚有关。虽然实际施工的时候还是罗马人自己施工的,不过灯塔系统的奖励还是和震旦的协助离不开关系。】
“话说,朝廷当时是怎么愿意帮忙的?”
“这个我正好知道。”维多利亚回道,“当时似乎是为了还人情。修明堂的时候,罗马人是出过力的。”
罗马人对东方的称呼是imperiumsinica。对应的,罗马人对自己的称呼则是imperiumromanum。imperium代表帝国,sinica则是震旦。
在罗马灭亡的过程中,虽然不好说是“震旦出了力”,但在商洛来之前,实际上大家就已经在琢磨着怎么对罗马进行临终关怀了——当然,当时还没决定让罗马真的去死就是,只是升官发财,备着一副。朝廷实际上也并未对罗马的事情投入太多的精力,只是派遣了技术力量前去参与赛伯勒尼亚的设计。
这姑且,算是帮罗马修坟头。
这件事往回推,就是修建明堂的时候了。如维多利亚所说,罗马人当年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当年紫金山的山顶上修建大皇宫的明堂的时候,使用了石制的建筑主体。这么做是为了防火。
毕竟: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明堂是天子接受诸侯朝觐的地方,自古以来的明堂都修建得极其高大。而明堂要协和天地,因此要求下方上圆——不过虽然规矩在那里,但历代多半都不把明堂当作宫殿内的主殿,多半是当作祭天的场合来使用。
大明修建明堂的时候,是在永庆中兴时。那时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还是前现代,可以参照的例子就只有武则天的明堂“万象神宫”。但万象神宫的下场,就是在火灾中被烧毁。
现在想想,万象神宫不烧了才是奇怪,迟早要被烧掉的。毕竟万象神宫快有100米高了,即使是搁到现在也算是高层建筑,一旦烧起来根本就没有办法灭火。
而大明的明堂是修建在紫金山顶上的。这不只是普通的高而已,还在周边区域的制高点,一定会遭雷劈。如果还是和万象神宫一样用木头来修,那这耗资亿万的工程奇观能存在多久就只能看老天爷有多赏脸。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在整个京城都能看到。如果它真的“火”起来,那朝廷就要在天下人面前丢大人了。
所以当时朝廷果断选择从罗马那边招标了一个设计方案——以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基底来修建。
朝廷早就注意到圣索菲亚大教堂了。因为非常巧合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但同样处于城市的最高点,而且也是下方上圆,甚至它还真的是罗马人接受诸侯朝觐的地方,也是罗马人祭祖的地方:历代罗马皇帝有不少就埋在里头了。
所以朝廷是把圣索菲亚大教堂当作罗马的明堂来看待的。双方在这里出奇地一致——作为国家的门面,这座奇观一定要下方上圆,一定要又高又大。
朝廷其实也不是不能自己设计。毕竟当时虽然现代科学方兴未艾,大明还是能自己解决石质穹顶的设计问题的,大明自己也确实设计过不少。
但大明之前设计的石质穹除了皇陵之外,也就是金匮石室,也就是皇家的档案库。《永乐大典》的原本就装在里面。那是历代都会修建的石头大楼,不但外面用不会着火的石头修建,用来盛放文献的容器也是金属的匣子,从里到外都烧不着。
大明虽然可以修建这两种建筑——尤其是皇陵,皇陵的穹顶还要承重,对穹顶的力学性能的要求相当高。当时大明修过一批规格很高的皇陵,有的在规模上甚至比始皇帝的坟头还要高大。
然而无论是档案库还是皇陵,这俩都不是给活人住的地方。
“等下。”商洛问道,“维多利亚大教堂也不是给活人住的地方吧?”
“嗯其实里面有不少人住的。许多人都在里面起居。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罗马皇帝也不住在里面啊。圣索菲亚大教堂在罗马,主要是当作国家的会客厅来使用,平日里也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等等.原来是开放的吗?”
“毕竟是教堂啊。”维多利亚答道,“正教会有些古典主义的朴素作风。只要是教堂,就必须开放让人随便进,也可以让所有人进去礼拜。所以就算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平日里也是开放的——当然了,门禁不在教堂里,在外面。君士坦丁堡的内城是不让一般人进的,所以能进内城的人本身就是被筛选好了的,基本都是罗马公民。真正的游客,那就是你们了,你们的人去罗马的时候,就是君士坦丁堡城墙内的唯一游客。说白了,那是天坛啊,你们的天坛也是开放的吧。”
“这倒是这么一想就没问题了。”行政中枢不对外开放也是合理的。毕竟那里真的有很多重要事务在处理,很难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接纳大量游客,“不过话说回来,当时有不少我们的人看过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吧?”
“我猜是的,要不然你们也不会看中这里作为明堂的参考对象了。”
“最后,你们是怎么帮忙的?”
“主要装修和光学设计问题。因为和教堂一样,明堂的外壳不能太过于厚重——适当的厚重可以显得庄重,但必须举重若轻,进入其中要有‘飞升’的感觉,还要有神圣感。你们这里修石头建筑的设计师,以前修得最多的是坟头,那里面的东西不是给活人看的。所以,当时就找了些罗马人,尽量把明堂的内部修得亮堂一些。以及我们的人来的时候,还掉了不少大理石作为礼物。那可不是一般的大理石,是来自埃及的纹大理石。”
【纹石也就是一种石.嗯,所以运送纹大理石的船队也可以叫石纲。】
“额这船最后安全到了吧?没有被海贼打劫吧?”
“这倒是没有。毕竟这是建材用的大理石——这些大理石不是用来做结构件的,而是用来做瓷砖。当时罗马有一种有趣的设计:大理石有天然的纹,我们会把大理石从中间剖开,剖出一个漂亮的横截面,然后连续的截面对称排列,就能营造出一些奇妙的对称纹。你现在明堂的话,应该能看见不少装修队来过的痕迹,许多位置比较低的地方用的就是这样的大理石。和罗马皇宫是一样的配置。”
【我记得那有些还是老料子?】
“额”维多利亚有些难以启齿。
“什么叫老料子?”商洛问。【老料子的意思就是——和你们用来盖大殿的木头越用越少一样。在罗马人能够采集到的纹大理石的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了。毕竟之前用得太多,之后但凡容易采掘的地方基本都被采掘了一遍。所以,最后的解决方式方案是:拆庙。】
“是”维多利亚点了点头,“其实这不是专门拆的。当时只要修宫殿,就得拆些旧庙——罗马人的、希腊人的,还有古埃及的,只要有纹大理石就难免一拆。我们拆了不少庙才凑足了料子送过来,都是上好的石纲。”
“好家伙”商洛捂着额头,“你们当时了血本了是吧。”
“因为当年罗马还没有灭亡的意思,正是春秋鼎盛的时候。两国的国交经常互有往来,偶尔还有些小摩擦。所以为了结好震旦,增进一下互相的认知和理解,才有了那个装修队。”
【现代,倒是震旦派了装修队过去了。目的嘛说是为了友好倒也没差,但主要是去做临终关怀的。你看,到了修坟头的时候,这就进入到了儒者的业务范围了不是?‘儒’就是给人办葬礼的吧。】
“也不能说全都是办葬礼的,还有祭礼的。”但话说回来,送人上天确实是儒者的业务范围。虽然后世人不怎么说,但儒和葬礼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是个“梗”,拿儒开涮的时候基本都和葬礼有关。
《庄子·外物》就记载说有两个儒者借着办葬礼的掩护去盗墓,他们一遍念诗一遍找位置,进了目的和回家一样熟悉。刚一开棺就能立刻辨析出“未解裙襦,口中有珠”,然后一边念着“青青之麦,生于陵坡。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把死者骂了一顿,一边熟练地把珠子给撬了。撬的时候没伤到珠子分毫,业务精湛得不得了,堪称业务能力过硬。
这虽然只是学术歧视的梗,不过儒确实是与葬礼有强相关性。
现在来帮罗马人办葬礼,修坟头,倒也是业务对口了。
“所以啊。”商洛摇了摇头,“确实是一报还一报.你们擅长修明堂,所以你们帮忙装修了明堂之后,这边就帮忙修了坟头。姑且,也算对上了。话说,是什么时候开始修的?”
“其实有几十年了吧。”维多利亚回想了一下,“确实有不少念头了。在我出生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不过,我记得你父亲也在那里?”
“是,他在那。”
“那你要不要把他调到你的手下?”
“还是等工作结束再说吧。他要找我的话,他会直接来找我的,不急着一会儿。”
“哦”维多利亚没有多问。毕竟,亲子关系有些别扭的人不止商洛一个,她也差不多。商洛不急着去见,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她也就不多问了。
“那么,扩建内米湖祭祀场为夜勤局总部的任务,姑且还是让叙拉古方面去完成了。可以吧?”
商洛点了点头:“那就这么办。最好现在就开工,我们得抓紧时间。”
“这么快?你要他们立刻拿出方案?那未免太快了吧。”
“修个竞技场应该不慢吧?罗马不是有个大竞技场吗?参照那个就好了。”
“有倒是有。不过.诶.”维多利亚摁着额头,“要不我们拆庙吧。把大竞技场直接拆过去好了。”
“这也拆啊?!”商洛整个人都愣住了。
“拆,都可以拆。怎么不能拆了?其实罗马那个大竞技场啊,早就被当作采石场用了好多年了。因为罗马早就不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了,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一并拆掉,拿到内米湖盖个新的吧。你看,这连设计都可以省了不是?”
商洛刚才听维多利亚说“拆庙”还觉得有些震惊。现在直接在他面前要拆,这已经不是震惊,而是震撼了。
“我说维多利亚,那可是古迹啊。”
“诶呀,你们才把那当古迹。反正我祖宗修的,就是留给后人用的吧。那后人怎么用,都有完全的自由。再说,拆了是用来用在更重要的用途上,又不是拆去铺地板——这叫易地重建,是一种文物保护,怎么能叫拆呢?我们给明堂搞装修的时候,那才是真的拆庙呢。”
“好吧。”商洛捂住了额头,“这样也好.也好”
至少这个方案特别方便,而且威力十足:举行仪式,当然还是年头更久的好。
“要不这样如何。”商洛想了想,“你们要不再拆点别的东西过去?”
“比如?”
“比如,万神殿?”
“可以啊。”维多利亚点了点头,“拆,都可以拆。都算是易地重建。你哪怕把整个罗马城平移过去都可以,反正内米湖也是罗马城的范围之内,不会破坏什么魔法的。”
维多利亚说着便拿起了电话:“那我们,开工?”
商洛比了个拇指,维多利亚就开始给阿加莎女士发送文字形式的指令。
“好了,就这些。阿加莎女士那边还在打电话。等她回来,会把叙拉古那边的意见一起带回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