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争论
第128章 争论
金厦来了个年轻人,但金厦二岛本来就有一个接班的年轻人。
郑芝龙起家就是八闽和夷州海洋贸易,郑家旧将不少都熟悉夷州当地情况。
郑延平起初是想让黄廷、郑泰等人率军往平夷州,安顿将领官兵家属,然而因为金厦上下尽都反对他收复夷州,拥兵自重的郑家勋将们也对此成消极态度。
不得已,郑延平亲率部队攻占夷州,让郑泰等人辅佐世子郑经镇守金厦。
掌管粮草钱财的户官郑泰又运粮不至夷州,以致郑延平军中闹饥荒,理应说郑延平本部和郑家勋将们之间已经几无信任可言。
矛盾如此之深,谁都没想到郑延平的长子郑经竟然这时出声反对文官们。
还是在大号如此之正,亲父郑延平已经站队的永历太子面前,反对大明正统朝廷的决议。
旁的不说,郑经自己就是郑延平以文制武的代表,郑经原配妻子是大明原兵部尚书唐显悦。
郑延平麾下仅有三员大将支持他收复夷州,马信、杨朝栋随郑延平往赴夷州。
金厦这边只有陈永华在郑经身边辅佐,郑经能抗衡郑泰等人,全是依仗徐孚远、王忠孝等文官大臣协助。
文官们亦然是郑延平留给长子的班底。
谁能想到郑经会反对自己的亲信。
文武百官纷纷神色各异的看向年轻的郑经。
郑泰讶异的看了眼一直和他不对付的侄子。
郑家这个武装海商集团的草台班子,和草原那些部落一样,极大的风险下,不太可能和中原一样稳定传位。
兄死弟替,比父死子替稳固多了。
有勋将们支持的郑泰,本就和郑经有继承权的争夺。
郑泰思索间,视线从侄子身上移到主位上的永历太子。
郑经是东南明郑的接班人,但现在有了个比他还小一岁的大明正统。
从小国太子变成藩王世子,换作谁也受不了。
郑延平错愕的看着长子,旋即脸色大怒,拔剑出鞘:“混账,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郑经面对眼神噬人的父亲,缩了缩身子,瞥了眼安坐主位的朱慈煊,咬牙道:
“父亲,一会儿播迁夷州,一会儿移往南澳。”
“将士百姓们会如何作想,是不是后面粤东收复失利,还要继续往南洋迁移。”
“夷州好歹还是八闽之地,金厦闽人能接受,粤东南澳就只有那寥寥数千粤人愿往。”
“不然杨二(杨彦迪)去往两广,何以只有三十余船。”
郑延平望着极像他的长子,恍惚看到了当初福州投清的父亲,发须怒张,直接提剑上前,要杀了这逆子。
马信、陈永华惊骇失色,连忙挡在郑经身前:“国姓爷,世子年少不知事,胡言乱语而已,当不得真。”
郑泰见状,犹豫两息,也大步上前维护郑经:“大木,经儿说的不无道理。”
“太子殿下虽到东南,能正人心,但播迁之事如此重大,金厦数十万将士百姓不免会惶惶不安。”
“还是等明年南洋的稻米运来,库存充裕,再言迁移吧。”
黄昭洪旭等郑家勋将也赶紧抱住挥剑乱砍的郑延平,各自开口劝说,小孩不懂事,莫要多怪。
郑延平几月前就严令搬迁家眷,他们都违令不行,不发一船至夷州。
如今郑经说要保持大本营不变,他们自然是支持的。
“国姓爷,当下属实不好攻打收复粤东,不久就要变风了,虽然能顺北风南下,但一旦失利,就难以折返金厦。”
“粮食军队都不支持当下用兵,还是休养半年再说吧。”
“尚可喜虽离开,但伪清两广总督李栖凤也不是个善与之辈,他也是历经战事,和李定国打过仗,平定粤东诸多义军的能人。”
“更别说他迁徙海滨百姓,从番禺到潮州沿海都是无人之域,不能就地征民夫,一两万兵,就要三四万民夫,年初才征夷州,年中确实不能起兵收复粤东。”
陈近南原型陈永华夺过郑延平手中的剑,同样劝道:“国姓爷,若太子殿下消息确切。”
“尚可喜带了两万兵到云贵,两广李栖凤手中至少还有六七万兵力,何况随时能支援李栖凤的闽赣清军。”
“就算耿继茂驻守八闽,赣省清军和两广清军亦有十余万兵马,一两万人属实不行。”
“我知道闽赣还有秘密结社反清复明的义士,不妨先联系他们,起义搅乱闽赣牵制住清军,再起兵收复粤东。”
陈永华说着,看向上方的永历太子,正色献言。
刘玄初见太子没有在意堂中的乱象,开口道:“金厦情形,延平王和我们商议过,我们清楚今年之内,金厦难兴大军。”
“是以,先联通南洋为主,派遣使者去往安南,让彼辈藩属为东南供粮,使西南朝廷和东南明军畅通无阻。”
安南?
大堂诸文武皆是一愣,感觉听到要以夷州为后勤根基一样荒诞。
没事去招惹安南作甚。
安南对他们来说和夷州一样蛮荒,两百年前的交趾承宣布政司太遥远了。
安南君臣和曰本一样恶劣,甚至犹胜之。
大明都向他们借过兵,曰本好歹还允许通商,安南是一粒粮食都不愿给。
这种两头草,谁强跟谁,就算大明统一南洋,也会在大明代清择价而沽。
眼见逆子躲到部将人群之中,郑延平狠狠盯着他,挥手挣脱部将们的束缚,转身回到太子身侧。
“粤东不行,那就两都。”
“太子与我将奇袭浙东和天津,尝试收复两京。”
还没从安南之事清醒过来的金厦文武们,听到国姓爷的暴论,顿时大惊失色。
开窗也就掀屋顶而已,你掀整个房子干嘛。
“国姓爷,前年二十万大军收复南都都没有成功,如今三年大战,皇上太子才定南洋,如何兴兵收复两都。”
“李定国难出云滇,李来亨他们困居山中,江浙迁界禁海义士息声,只我们一路,即便不顾金厦,全军出动也不到八万兵马,就算奇袭收复南都,也是被四面围困。”
张煌言还在犹疑,王忠孝等人已经激动的难抑喜色:“如何不行。”
“前年圣驾不在,犹然义师云从,以太子之大号,江浙各地缙绅百姓顿会顷刻反正,待收复旧都,天下各省知晓我大明天命犹在,必会云集响应。”
“李定国李来亨他们何不能脱困会师。”
“若伪清起兵三十万来攻呢?”
“陈永华言闽赣犹有抗清义士,我们如何不能征得二十万反正义士,收复江浙,断了伪清的粮饷,他们还能调多少兵?!”
“梁化凤一个不知名的敌将,都能三千兵破我十万大军,清军凶猛,如何能敌。”
“太子殿下以囚复国,亘古未有,如光武在世,能比二祖,便是东虏多尔衮等海内名将在世,犹能轻松克敌,何谈如今的清军将士。”
卧槽,我不能。
一直没在意文武百官争吵的朱慈煊听见扯到自己身上,回过神来。
多尔衮那批刚入关的满洲八旗,可都是猛人,能披甲顶着火器冲锋的人形高达。
就算朱慈煊有外挂,突击营的猛将悍兵,野战也只敢说六四开。
朱慈煊之所以没在意文武的争吵,实是在云滇就经历过一次,吵的再凶,最后也是一锤定音的事。
此外就是系统提醒他沐天波王耀祖已经平定麻六甲列国了。
【你征服麻六甲大部,麻六甲列国、苏门答腊列国成为大明附庸,获得天命值一千。】
【你征募到顶级武将郑延平、顶级文臣张煌言,获得天命值四百。】
【你收复夷州西部,金厦澎湖,获得天命值六百。】
麻六甲现在只剩几个荷兰人的棱堡,明军只要跨过海峡,抵达苏门答腊,进逼爪哇的巴达维亚,让荷兰东印度公司无法支援麻六甲,荷兰人的棱堡也就是几个月的事。
之前在夷州和金岛,朱慈煊根本不敢抽天命,谁知道有没有校长的怨念横跨时空。
趁着大臣们在争吵,他奖励了自己三发。
结果吗?沟槽的鹰酱还在追他。
【祭天(美乐宗):只要我还活着,xx就造不出蘑菇弹;当你死后,华夏国运上升。】
【绝症不亡(美仁宗):你会患绝症,但不会死,并长命百岁。】
【戏异域事(明武宗):学鞑靼言,则自名曰忽必列;习回回食,则自名曰沙吉敖烂;学西番刺麻僧教,则自名为太宝法王领占班丹;你会各族语言风俗,并有微弱宣称。】
拥有两千一百天命值的朱慈煊先抽了一发白色天命。
然后来了说不上好坏的美乐宗天命。
美乐宗除了乐子人外,还有个大预言家的身份。
这个天命对其他国家都是debuff,对朱慈煊来说也有点尴尬。
不说朱慈煊根本不管身后事的,如果他真半道崩殂,代清进一步进攻南洋的大明,怎么算不上加持华夏国运呢。
靠着东南夷州,感觉校长气运缠身的朱慈煊直接将剩下的两千天命值指定向蓝色天命。
半岛各位大统领,最后倒地的小将表明了祸害遗千年。
那真正践行自由灯塔的仁宗大统领则表现了好人长命百岁。
别人都是少活几年,评价会高上不少,唯独美仁宗活的越久,后续大统领愈发类人类群星闪耀下,他的声望愈发高涨。
一个好人,惜为大统领。
绝症不亡也好理解。
挨过核辐射,有家族遗传胰腺癌,得过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黑色素瘤转到大脑,长寿小冠军,熬死一批又一批人,两三年临终关怀几次,就是没死,先送走老婆。
比他大七岁的美乐宗已经重新成为小老头了。
正德皇帝的天命,咋说呢,大明战神【留学生】卖钩子的加强版,朱慈煊以后再也不用随身带翻译通事了。
朱慈煊一眼扫过天命栏,发现一个新的小组合技。
【敕勒歌:应景之歌会暴涨军队士气,但会让你病重。】
【敕勒歌】+【绝症不亡】,爆士气的小绝招。
朱慈煊下意识看向希腊人华尔康,还真有一首应景之歌,就是要从希腊歌改编成大明歌。
朱慈煊还在思索怎么改编歌曲时,就听到大臣们在用他举例。
郑家诸将仍在和文官们争吵不休。
“金厦各岛二十多万人口,哪是说能尽出就尽出的,调两三万兵马,也就只能遥拜孝陵,然后和张名振三入长江一样,被清军打出江浙,无功而返。”
“将百姓妇孺运往澎湖夷州便是。”
洪旭冷笑道:“又往夷州,又去南澳,既要联络安南,还要北伐旧都,你们怎么不再派遣一路兵马,去收复八闽呢。”
有鲁藩文官出声道:“南都不行,那去天津,收复京城呢?”
“联络李朝曰本,借兵借粮,仿张侯服(张名振)故计,奇袭天津。”
洪旭挥袖道:“越扯越远了,南都江浙都没立足,说什么天津京城。”
“等一下。”朱慈煊打断文武争论。
“张名振奇袭过天津?”
鲁藩旧臣们神情微变,张名振可牵扯颇深。
在鲁藩朝廷揽权专政,撺掇鲁藩独立和桂藩争位,一直以鲁藩定西侯之名行事。
连郑延平都容忍不了这个鲁王的死忠。
身份尴尬堪比那个逆贼李闯的侄孙李来亨。
揣测不了太子心中如何看待张名振,文官们一时闭口缄默。
张煌言拱手出列:“回禀殿下,张侯服没有北伐过天津,虽却有此谋,但因种种缘故,没有执行此方略。”
“齐鲁有榆园军等义军,燕云羽檄通浙闽,弘光年间,朝廷就有论,起水路二师,分上天津卢沟桥会齐,恢复大明。”
“臣与张侯服三入长江,也确实想过向北直指天津,但念及孤军深入,亦是徒劳,遂未行。”
张煌言语气稍顿,接着道:“张侯服曾领沙船九百至齐鲁及高丽,想是没有从李朝借到兵,所以未能奇袭天津。”
郑延平斜睨一眼张煌言,抿了抿嘴,没有计较其为张名振追功,转头对着太子说道:
“殿下,我郑家亦有五大商,在京师齐鲁地方经营财货,臣也曾想过奔袭天津,收复北都。”
“然北都有东虏京城精锐,不得十万大军难以克敌,是以未曾往行。”
朱慈煊瞧见郑家诸将们还想反驳,淡淡开口:“从夷州至金厦,昼战海澄,孤的将士还未好好休息过呢。”
“今晚孤来设宴,招待金厦百官。”
(本章完)
金厦来了个年轻人,但金厦二岛本来就有一个接班的年轻人。
郑芝龙起家就是八闽和夷州海洋贸易,郑家旧将不少都熟悉夷州当地情况。
郑延平起初是想让黄廷、郑泰等人率军往平夷州,安顿将领官兵家属,然而因为金厦上下尽都反对他收复夷州,拥兵自重的郑家勋将们也对此成消极态度。
不得已,郑延平亲率部队攻占夷州,让郑泰等人辅佐世子郑经镇守金厦。
掌管粮草钱财的户官郑泰又运粮不至夷州,以致郑延平军中闹饥荒,理应说郑延平本部和郑家勋将们之间已经几无信任可言。
矛盾如此之深,谁都没想到郑延平的长子郑经竟然这时出声反对文官们。
还是在大号如此之正,亲父郑延平已经站队的永历太子面前,反对大明正统朝廷的决议。
旁的不说,郑经自己就是郑延平以文制武的代表,郑经原配妻子是大明原兵部尚书唐显悦。
郑延平麾下仅有三员大将支持他收复夷州,马信、杨朝栋随郑延平往赴夷州。
金厦这边只有陈永华在郑经身边辅佐,郑经能抗衡郑泰等人,全是依仗徐孚远、王忠孝等文官大臣协助。
文官们亦然是郑延平留给长子的班底。
谁能想到郑经会反对自己的亲信。
文武百官纷纷神色各异的看向年轻的郑经。
郑泰讶异的看了眼一直和他不对付的侄子。
郑家这个武装海商集团的草台班子,和草原那些部落一样,极大的风险下,不太可能和中原一样稳定传位。
兄死弟替,比父死子替稳固多了。
有勋将们支持的郑泰,本就和郑经有继承权的争夺。
郑泰思索间,视线从侄子身上移到主位上的永历太子。
郑经是东南明郑的接班人,但现在有了个比他还小一岁的大明正统。
从小国太子变成藩王世子,换作谁也受不了。
郑延平错愕的看着长子,旋即脸色大怒,拔剑出鞘:“混账,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郑经面对眼神噬人的父亲,缩了缩身子,瞥了眼安坐主位的朱慈煊,咬牙道:
“父亲,一会儿播迁夷州,一会儿移往南澳。”
“将士百姓们会如何作想,是不是后面粤东收复失利,还要继续往南洋迁移。”
“夷州好歹还是八闽之地,金厦闽人能接受,粤东南澳就只有那寥寥数千粤人愿往。”
“不然杨二(杨彦迪)去往两广,何以只有三十余船。”
郑延平望着极像他的长子,恍惚看到了当初福州投清的父亲,发须怒张,直接提剑上前,要杀了这逆子。
马信、陈永华惊骇失色,连忙挡在郑经身前:“国姓爷,世子年少不知事,胡言乱语而已,当不得真。”
郑泰见状,犹豫两息,也大步上前维护郑经:“大木,经儿说的不无道理。”
“太子殿下虽到东南,能正人心,但播迁之事如此重大,金厦数十万将士百姓不免会惶惶不安。”
“还是等明年南洋的稻米运来,库存充裕,再言迁移吧。”
黄昭洪旭等郑家勋将也赶紧抱住挥剑乱砍的郑延平,各自开口劝说,小孩不懂事,莫要多怪。
郑延平几月前就严令搬迁家眷,他们都违令不行,不发一船至夷州。
如今郑经说要保持大本营不变,他们自然是支持的。
“国姓爷,当下属实不好攻打收复粤东,不久就要变风了,虽然能顺北风南下,但一旦失利,就难以折返金厦。”
“粮食军队都不支持当下用兵,还是休养半年再说吧。”
“尚可喜虽离开,但伪清两广总督李栖凤也不是个善与之辈,他也是历经战事,和李定国打过仗,平定粤东诸多义军的能人。”
“更别说他迁徙海滨百姓,从番禺到潮州沿海都是无人之域,不能就地征民夫,一两万兵,就要三四万民夫,年初才征夷州,年中确实不能起兵收复粤东。”
陈近南原型陈永华夺过郑延平手中的剑,同样劝道:“国姓爷,若太子殿下消息确切。”
“尚可喜带了两万兵到云贵,两广李栖凤手中至少还有六七万兵力,何况随时能支援李栖凤的闽赣清军。”
“就算耿继茂驻守八闽,赣省清军和两广清军亦有十余万兵马,一两万人属实不行。”
“我知道闽赣还有秘密结社反清复明的义士,不妨先联系他们,起义搅乱闽赣牵制住清军,再起兵收复粤东。”
陈永华说着,看向上方的永历太子,正色献言。
刘玄初见太子没有在意堂中的乱象,开口道:“金厦情形,延平王和我们商议过,我们清楚今年之内,金厦难兴大军。”
“是以,先联通南洋为主,派遣使者去往安南,让彼辈藩属为东南供粮,使西南朝廷和东南明军畅通无阻。”
安南?
大堂诸文武皆是一愣,感觉听到要以夷州为后勤根基一样荒诞。
没事去招惹安南作甚。
安南对他们来说和夷州一样蛮荒,两百年前的交趾承宣布政司太遥远了。
安南君臣和曰本一样恶劣,甚至犹胜之。
大明都向他们借过兵,曰本好歹还允许通商,安南是一粒粮食都不愿给。
这种两头草,谁强跟谁,就算大明统一南洋,也会在大明代清择价而沽。
眼见逆子躲到部将人群之中,郑延平狠狠盯着他,挥手挣脱部将们的束缚,转身回到太子身侧。
“粤东不行,那就两都。”
“太子与我将奇袭浙东和天津,尝试收复两京。”
还没从安南之事清醒过来的金厦文武们,听到国姓爷的暴论,顿时大惊失色。
开窗也就掀屋顶而已,你掀整个房子干嘛。
“国姓爷,前年二十万大军收复南都都没有成功,如今三年大战,皇上太子才定南洋,如何兴兵收复两都。”
“李定国难出云滇,李来亨他们困居山中,江浙迁界禁海义士息声,只我们一路,即便不顾金厦,全军出动也不到八万兵马,就算奇袭收复南都,也是被四面围困。”
张煌言还在犹疑,王忠孝等人已经激动的难抑喜色:“如何不行。”
“前年圣驾不在,犹然义师云从,以太子之大号,江浙各地缙绅百姓顿会顷刻反正,待收复旧都,天下各省知晓我大明天命犹在,必会云集响应。”
“李定国李来亨他们何不能脱困会师。”
“若伪清起兵三十万来攻呢?”
“陈永华言闽赣犹有抗清义士,我们如何不能征得二十万反正义士,收复江浙,断了伪清的粮饷,他们还能调多少兵?!”
“梁化凤一个不知名的敌将,都能三千兵破我十万大军,清军凶猛,如何能敌。”
“太子殿下以囚复国,亘古未有,如光武在世,能比二祖,便是东虏多尔衮等海内名将在世,犹能轻松克敌,何谈如今的清军将士。”
卧槽,我不能。
一直没在意文武百官争吵的朱慈煊听见扯到自己身上,回过神来。
多尔衮那批刚入关的满洲八旗,可都是猛人,能披甲顶着火器冲锋的人形高达。
就算朱慈煊有外挂,突击营的猛将悍兵,野战也只敢说六四开。
朱慈煊之所以没在意文武的争吵,实是在云滇就经历过一次,吵的再凶,最后也是一锤定音的事。
此外就是系统提醒他沐天波王耀祖已经平定麻六甲列国了。
【你征服麻六甲大部,麻六甲列国、苏门答腊列国成为大明附庸,获得天命值一千。】
【你征募到顶级武将郑延平、顶级文臣张煌言,获得天命值四百。】
【你收复夷州西部,金厦澎湖,获得天命值六百。】
麻六甲现在只剩几个荷兰人的棱堡,明军只要跨过海峡,抵达苏门答腊,进逼爪哇的巴达维亚,让荷兰东印度公司无法支援麻六甲,荷兰人的棱堡也就是几个月的事。
之前在夷州和金岛,朱慈煊根本不敢抽天命,谁知道有没有校长的怨念横跨时空。
趁着大臣们在争吵,他奖励了自己三发。
结果吗?沟槽的鹰酱还在追他。
【祭天(美乐宗):只要我还活着,xx就造不出蘑菇弹;当你死后,华夏国运上升。】
【绝症不亡(美仁宗):你会患绝症,但不会死,并长命百岁。】
【戏异域事(明武宗):学鞑靼言,则自名曰忽必列;习回回食,则自名曰沙吉敖烂;学西番刺麻僧教,则自名为太宝法王领占班丹;你会各族语言风俗,并有微弱宣称。】
拥有两千一百天命值的朱慈煊先抽了一发白色天命。
然后来了说不上好坏的美乐宗天命。
美乐宗除了乐子人外,还有个大预言家的身份。
这个天命对其他国家都是debuff,对朱慈煊来说也有点尴尬。
不说朱慈煊根本不管身后事的,如果他真半道崩殂,代清进一步进攻南洋的大明,怎么算不上加持华夏国运呢。
靠着东南夷州,感觉校长气运缠身的朱慈煊直接将剩下的两千天命值指定向蓝色天命。
半岛各位大统领,最后倒地的小将表明了祸害遗千年。
那真正践行自由灯塔的仁宗大统领则表现了好人长命百岁。
别人都是少活几年,评价会高上不少,唯独美仁宗活的越久,后续大统领愈发类人类群星闪耀下,他的声望愈发高涨。
一个好人,惜为大统领。
绝症不亡也好理解。
挨过核辐射,有家族遗传胰腺癌,得过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黑色素瘤转到大脑,长寿小冠军,熬死一批又一批人,两三年临终关怀几次,就是没死,先送走老婆。
比他大七岁的美乐宗已经重新成为小老头了。
正德皇帝的天命,咋说呢,大明战神【留学生】卖钩子的加强版,朱慈煊以后再也不用随身带翻译通事了。
朱慈煊一眼扫过天命栏,发现一个新的小组合技。
【敕勒歌:应景之歌会暴涨军队士气,但会让你病重。】
【敕勒歌】+【绝症不亡】,爆士气的小绝招。
朱慈煊下意识看向希腊人华尔康,还真有一首应景之歌,就是要从希腊歌改编成大明歌。
朱慈煊还在思索怎么改编歌曲时,就听到大臣们在用他举例。
郑家诸将仍在和文官们争吵不休。
“金厦各岛二十多万人口,哪是说能尽出就尽出的,调两三万兵马,也就只能遥拜孝陵,然后和张名振三入长江一样,被清军打出江浙,无功而返。”
“将百姓妇孺运往澎湖夷州便是。”
洪旭冷笑道:“又往夷州,又去南澳,既要联络安南,还要北伐旧都,你们怎么不再派遣一路兵马,去收复八闽呢。”
有鲁藩文官出声道:“南都不行,那去天津,收复京城呢?”
“联络李朝曰本,借兵借粮,仿张侯服(张名振)故计,奇袭天津。”
洪旭挥袖道:“越扯越远了,南都江浙都没立足,说什么天津京城。”
“等一下。”朱慈煊打断文武争论。
“张名振奇袭过天津?”
鲁藩旧臣们神情微变,张名振可牵扯颇深。
在鲁藩朝廷揽权专政,撺掇鲁藩独立和桂藩争位,一直以鲁藩定西侯之名行事。
连郑延平都容忍不了这个鲁王的死忠。
身份尴尬堪比那个逆贼李闯的侄孙李来亨。
揣测不了太子心中如何看待张名振,文官们一时闭口缄默。
张煌言拱手出列:“回禀殿下,张侯服没有北伐过天津,虽却有此谋,但因种种缘故,没有执行此方略。”
“齐鲁有榆园军等义军,燕云羽檄通浙闽,弘光年间,朝廷就有论,起水路二师,分上天津卢沟桥会齐,恢复大明。”
“臣与张侯服三入长江,也确实想过向北直指天津,但念及孤军深入,亦是徒劳,遂未行。”
张煌言语气稍顿,接着道:“张侯服曾领沙船九百至齐鲁及高丽,想是没有从李朝借到兵,所以未能奇袭天津。”
郑延平斜睨一眼张煌言,抿了抿嘴,没有计较其为张名振追功,转头对着太子说道:
“殿下,我郑家亦有五大商,在京师齐鲁地方经营财货,臣也曾想过奔袭天津,收复北都。”
“然北都有东虏京城精锐,不得十万大军难以克敌,是以未曾往行。”
朱慈煊瞧见郑家诸将们还想反驳,淡淡开口:“从夷州至金厦,昼战海澄,孤的将士还未好好休息过呢。”
“今晚孤来设宴,招待金厦百官。”
(本章完)